彩绘西游记.webp

清代 《彩绘西游记》。猪八戒与沙和尚在流沙河中大战。

开篇

最近在看咱们古代志怪一些民间故事,算是心血来潮吧,我是从B站视频里面来看的,我常看的一位up主 =>>阿斗归来了,中国神话——分为开辟篇、炎黄篇、尧舜篇、羿禹篇、结尾篇。

另外推荐 这两个也不错 ☛【平妖传】古典神魔志怪中的「另类」与「异端」动画《天书奇谭》的原型深度|| 为了让悟空脱离低级趣味,佛祖究竟花了多少经费?

简述

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、研究明清小说的赵爽在2022年出版了《西游妖物志》一书,以“动物妖精”的角度切入,探讨了《西游记》中的众多妖怪形象在书中的意义。

这里是我从《新周刊》节选的几部分:

节选

在《西游记》中,托塔李天王的照妖镜可照出妖怪原型,在现实中,《西游记》其实也是一面镜子。

在《西游记》中,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旅可谓历尽艰难险阻。在求取真经的途中,一行人数次遭遇妖怪伏击。

唐僧被抓,徒弟们想方设法解救他,似乎成了西游故事中的标准“套路”。在这些妖怪中,有的武力超群,有的诡计多端,而与孙悟空狭路相逢时,它们最后的命途却截然不同。

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、研究明清小说的赵爽在2022年出版了《西游妖物志》一书,以“动物妖精”的角度切入,探讨了《西游记》中的众多妖怪形象在书中的意义。


近日,《新周刊》就《西游记》中的妖怪与赵爽进行了一场对谈。

各路妖怪,如何组成取经团队?

《新周刊》: 在《西游记》诞生前,叫“大圣”的一般为猴精,而在《西游记》中,也不时有角色称孙悟空为“妖猴”“泼猴”,这个形象是如何渐渐从妖演化成取经人的?它在不同文本中分别具有哪些特质?

赵爽: 猴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动物,它给人的印象是又精又灵,但在比较早的文本中,它往往以妖的形象出现。

譬如唐传奇《补江总白猿传》讲一只成精的白猿抢了一个人的妻子,等这个人杀死白猿找到妻子,妻子已经怀孕,后来生了个尖嘴猴腮的孩子,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欧阳询——有点人身攻击的意味。

在研究《西游记》源流时,我看到有说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。前些年,首都博物馆做了一个和印度相关的展览,其中的哈奴曼雕像确实很像孙悟空,但这只神猴是温驯听话的,跟孙悟空的性格差异很大。

另一种说法是,孙悟空的原型是淮河水怪无支祁。它喜欢兴风作浪,最后被大禹降服,锁在了水下。这种捣乱的属性,以及它后来的命运和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极为相似。

从宋元话本开始,其中的猴精经常被叫做“大圣”,但是这些“大圣”的品行都不大好,比如性格残忍、喜欢抢人家媳妇等。

另一方面,在西夏时期的壁画里,唐僧身边就已经出现了一个猴子形象的徒弟,这可能源于玄奘弟子为他写的传记。玄奘为了前往印度那烂陀寺取经,到达了当时唐朝和西域的边境瓜州(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)。

在当时,越境是违法的,玄奘于是在瓜州寻找机会偷渡。有一个名叫“石磐陀”的人拜玄奘为师,说要给他当向导,尽管师徒二人最后分道扬镳,但这个段落却很重要。推测起来,瓜州在大唐与西域的边境,所以石磐陀很有可能是个西域人,五官比较突出,有点像猴子。这段故事流传到后来,“唐僧”就有了个“猴徒弟”,也是孙悟空的雏形。

这个形象在西游故事中不断地被演绎,而吴承恩把之前的“大圣”和“猴徒弟”形象综合起来,重新塑造,最终造就了挑战权威、伸张正义、可爱又带点淘气的孙悟空。而那些不太可爱的特点,都被移植到了别的角色身上。

《新周刊》: 你在书中提到,“为什么要给孙悟空搭配一只猪,而不是别的动物”。我们该如何理解?这只猪在取经团队中起什么作用?

赵爽: 志怪小说《搜神记》中有一个猪妖的故事,说起来有点重口味。

一个书生同一个美女有了一夜情缘,临走时,他留给美女一个金铃,系在她的胳膊上。第二天早上,他又想回去找那位美女,发现猪圈里有一只猪系着那个金铃。这是比较早的猪妖故事。

在元代的一些瓷枕上,取经团队中出现了猪的身影。在元代作家杨景贤的《西游记》杂剧中,这个猪妖后来被收服,成了唐僧的徒弟。猪妖住在黑风洞(后来成了黑熊精的住所),说自己是“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”。摩利支天,是印度佛教故事中的一位菩萨,是主管光明的使者,北京的法海寺壁画里能够找到这位菩萨。她有时骑一头猪,有时则坐在车上,前头有七或九只猪来拉车,每天驾着车走过天空,与太阳同起同落,而这个猪妖,就是摩利支天的拉车猪之一。

后来经过转化,拉车猪变成了掌管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,也就是猪八戒。在猪八戒的身上,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的一些特点,比如质朴憨厚,却又难免有一些小阴小坏,像他陷害孙悟空就看得让人生气。

但总的来说,猪八戒更像是有缺点的凡人,而且还是《西游记》的幽默担当,贡献了书中的大部分笑点。《西游记》的成功也就在这里,形象塑造得恰到好处。

电影《西游·降魔篇》剧照.webp

电影《西游·降魔篇》剧照.jpg

《新周刊》: 沙僧“在流沙河为妖吃人”,流沙河本来是“鹅毛漂不起,芦花定底沉”的,他吃剩下的人骨头一般都会沉下水去,但唯有九个取经人的头骨浮在水上,所以他就把这九个头骨戴在脖子上玩。这样的设定有什么寓意?

赵爽: 沙僧形象最早也出现在玄奘的传记中。

之前我们讲到玄奘想要出境,需要越过“五烽”(五座烽火台),很幸运地被当地官员指点了近路,但也很不幸,他在荒漠中迷路了,水袋里的水也洒光了。

在里面走了四天四夜,接近死亡边缘的时候,玄奘梦到了一位高达数丈、手持长戟的神人,让他快点赶路。玄奘醒来后继续往前走,不久,在老马的带领下,抵达了一处泉眼。这位神人叫深沙神,所在之地虽是大漠,却别称“沙河”。

在后来的演变中,大漠变成了大河,深沙神从大漠神人变成了大河之妖,而且还干了一件细思极恐的事——他吃掉了唐僧的前九世,所以他脖子上会有九个骷髅,这也是我们说唐僧是十世修来的好人的原因。所以说,沙僧最初的形象信息很丰富,只不过到了小说《西游记》里,他的角色变得非常弱了。

照妖镜,映照出的全是人类的问题

《新周刊》: 《西游记》里,女妖叫妖精,男妖叫妖怪,在称谓上,这能反映出什么?妖中的女性角色,比如玉兔精、蝎子精、蜘蛛精等,对于整个故事有什么意义?

赵爽: 虽然这些女妖都说想和唐僧结婚,但她们的目的并不单纯,是为了采补纯阳,这也是一种修炼,本质上和男妖怪吃唐僧肉是相同的。

这些女妖,可能是为了使故事有所变化而设计的。有的女妖乖顺,有的女妖狡诈,而唐僧把这些关卡都过了,那也就通过了“色”的各种考验。

《新周刊》: 最后,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像花豹精这种没有后台的妖怪,结局往往是被打死,而青牛怪等一系列有后台的妖怪,总会被及时地“拯救”,我们该如何理解这样的命运与结局?这与当时的创作背景是否有相应的联系?

赵爽: 这一点在古典小说中都会存在。

比如说《水浒传》中,高俅的叔伯兄弟高廉把柴进弄得家破人亡,如果不是梁山好汉出手,他是会毫发无伤的;

《红楼梦》里,葫芦僧乱判葫芦案,薛蟠打死人也没有受到大的刑罚。这些都是现实层面的问题。

在《西游记》的后半部分,孙悟空也不轻易打妖怪了,他会先问清楚妖怪的底细,大家就会说他变聪明了、学乖了,但其实他很可能是看清了,整个旅程就是一场“游戏”,各路神仙都在用妖给取经人设置障碍,在这个局里,神仙的附庸贡献完自己的力量,自然就回去了,而那些草根的,只能有相对倒霉的命运了。

随拍

热天气.webp

mmexport1687268163231.webp

不行了,太热,40来度的天,真的难受,好赖下场雨降降温,不然这干点啥都感觉不上心啊,浮躁的很!

尾声

今年我更新文章竟然只有一篇?

除了懒其实真没必要,因为乱七八糟的东西,或者说一闪而过的事情,太少没必要着重写篇

其实这样发也好,我也许会开篇页面来写些随记等等.......

每日图文.webp

文章目录